北京101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卷

北京101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9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题,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内蒙古敖汉赵宝沟聚落遗址距今6800年左右。聚落房址可以分为三类,大型房址中出土了精美的尊形陶器,推断为重要氏族首领的居所;中型房址中出土了成组的陶器组合,居住者为氏族首领;小型房址中只有简单陶器,主人为一般居民,有的房址中出土大量的石器和石料,主人应与石器制作和加工有关。以下关于赵宝沟聚落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修建房屋定居,形成村落        氏族成员的地位发生分化

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生产活动中出现社会分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葛伯在商汤联合东方诸侯反夏时犹疑观望,商汤找借口灭了葛国,此后众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战国时期的《管子·轻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义,诸侯认为汤德至矣,于是皆归商。以下对这两种说法判断正确的是(

A. 两种说法互相矛盾,都不可信    B. 后者有两则史料记载,更为可信

C. 商灭夏时得到诸侯拥护与支持    D. 后者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影响

3. 夏商周三代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以下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甲骨文中对周的记载既有商王可以令周,即周是商的属国,也有伐周,即周为商的敌国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官僚机构形成

B

《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商代统治者秉承民本思想,治理国家

C

湖北毛家嘴、洛阳下瑶村西周早期遗址都出土了青铜臿(掘土的农具),江苏破山口西周墓葬出土一件刃口锋利的青铜镰

西周时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D

周公平定殷商旧部叛乱后,把反周的商族遗民迁到今洛阳附近,并将王室子弟分封到这里,作为周的屏障

周推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

4.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普遍关注为君之道,即君主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属于儒家对君道论述的是(

A. 为无为,则无不治

B. 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

C. 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D.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5. 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A. 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 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 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6. 汉武帝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实行了一套完整的经济措施,从商贾手中夺利,达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这些经济措施包括(

盐铁官营        推行均输平准政策        设置刺史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 光武帝刘秀加重内朝官尚书台协助决策的作用,重大或机密事务多与尚书台讨论决定,再交付外朝官僚机构之长——三公监督执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光武帝(

A.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

C. 致力于加强皇权                    D. 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8. 下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班固评定人物等级的主要依据是(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A. 伦理道德和品行                B. 思想主张和成就

C. 爱国情怀和壮举                D. 聪明才智和影响

9. 西晋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中,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对此评析正确的是(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进程的完成        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

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榷场贸易加强了边境商贸往来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0. 隋朝初期,户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为解决这一问题,隋文帝(

A. 对商人征收算缗钱                B. 大索貌阅,核定户籍

C. 实行纳绢代役政策                D. 将户籍分为主户与客户

11. 唐朝前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但到唐朝后期,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这一变化表明(

A. 以卑临尊无法进行有效监察                B. 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C.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加剧                D. 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

12. 敦煌出土的唐代历书既采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又在一些日期的上方标注代表星期天的字、这是中国历书首次出现星期概念。研究者认为,敦煌历书中表示星期中各天名称的汉字,都是粟特(中亚古国,首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语的音译。以上材料说明,唐代敦煌地区(

A. 隶属于北庭都护府管辖                B. 以南、北面官分别管理汉人和游牧民族

C. 开始学习中原生产技术                D. 位于丝绸之路,出现中外生活习俗交融

13.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人们发现旧有药学著作或有疏漏、重复,或记载错误。于是政府组织名医儒臣对大唐地域所产药物进行实际普查,重新编修本草,编成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图文并茂的药物学著作。这一著作是(

A. 《黄帝内经》        B. 《千金方》    C. 《唐本草》        D. 《本草纲目》

14.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A. 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 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 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 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能够印证此观点的史实有,宋代(

出现一批以工商业著称的集镇        对外贸易量远超以往任何时期

开始使用纸币作为一般等价物        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徽商和晋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 许衡上书忽必烈说: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蒙元采取的统治措施中与其意见相符的有(

建立年号,建元中统,兴建大都            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实行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的四等人制”        皇室改汉姓,仿照汉族确定门阀等级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17.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

A. 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B. 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C. 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

D. 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

18. 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是否能得到公卿大臣的推荐,密切关系到录取与否和名次高低。宋代科举要求以考生成绩为录取的唯一依据,禁止官员向考官荐嘱举人,以防止士家垄断科举,致塞孤寒之路。禁止官员推荐考生的做法(

使科举录取更加公平            杜绝了科举舞弊现象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导致南北分卷的出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 以下关于明朝内阁地位和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统领百官    B. 专门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的政府部门

C.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咨询机构    D. 可以限制君权的宗室贵族议政会议

20. 在明统治前期的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下令,将南方若干省份征收的部分税粮改为折银征收,以一石税粮折银二钱五分为标准,共计折银百万余两,押送至京师充俸,称为金花银。明朝采取这一政策的背景是(

A. 民间自发地以白银为货币            B. 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C. 票号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            D. 官府加派饷银与后金作战

21. 清朝政府规定,城乡人户要在门前悬挂门牌。门牌上填写家庭成员姓名、丁口、年岁等,保甲定时挨户清点人数,询问家内情况,如户主有无外出、有无外人留宿等。以上材料反映清代(

A.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 地方行政等级森严

C. 注重宣扬儒家思想                    D. 基层管理制度严格

22. 以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言论,其中体现了民本主义思想的是(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严者,治吏之经也;宽者,养民之纬也;并行不悖。

天子之位也,是谓治统;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

德立而后道随之;道立而后政随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3. 下图为清朝前中期人口变化示意图。


造成图中所示变化的原因是(

清朝社会在长时期内相对稳定        康熙和雍正时期赋税制度变化

多种经营和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4.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成就中的天文历算有较大发展。

天文历算著作

主要内容

明代徐光启《崇祯历书》

运用西方教学知识和天文仪器,引进地球、经纬度等概念

清代王锡阐《晓庵新法》《五行星度解》

贯通中西历法,于日月食及行星测定多有创获

清代梅文鼎《古今历法通考》

全面的历学史,论述并及于回历、西历

以上内容可说明,明清时期(

A. 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传统历法的发展

B. 形成近代天文学的理论体系

C. 天文学发展彻底动摇了君权神授思想

D. 制定了领先世界的《授时历》

25. 1858年一名侵华英军的军官写道:中国官府惧怕我们的武力,并且对他们的正当权利一无所知,惧怕和外国人打交道。外国人变得更加猖獗,可以为所欲为地施展恶行,社会渣滓都被吸引到这个国家。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国家主权        清朝地方政府的官员愚昧无能

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沿海地区沦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6. 晚清时期,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下列选项相关史事发生的空间位置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A. 清军将领冯子材在取得镇南关大捷

B.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建省加强管辖

C. 法国军队在偷袭军港,炸毁造船厂

D. 日军在偷袭了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7.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评价某条约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条约是指(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8. 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 “西学东渐的深入                        B. 民族危机的加深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思想解放的推动

29. 19世纪中后期,日本学者借西周共和行政典故将“repub1ic”译为共和国;借《庄子》中指个人养生的卫生一词将“sanitary”译为公共卫生。这些新词日益普及并传到中国。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日本学者只注重研究西方政治体制        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日本借用中国传统概念解释新事物        西方文化通过日本间接地传到中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③④

30. 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A. 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 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 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 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31. 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

A. 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            B. 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

C. 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            D. 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

32.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33.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34. 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D.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3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领导工人运动

1923年国共两党在广州发动北伐战争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6.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央银行,享有发行钞票、代理国库等多项特权。同时,国民政府改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家银行资本中官股比例都由20%增加至50%以上,掌握绝对控股权。随后又改组中国农民银行,置于蒋介石集团直接控制之下。这说明了(

A.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兴起            B.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金融

C. 官僚资本主义聚敛财富            D. 全国性的银行开始出现

37. 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正在紧张进行的中日会战情况:晋省得失,不仅关系华北之存亡,实对中日整个战局有相当之影响。并强调了八路军近期的军事胜利对提振全国抗战信心的重大作用。结合所学,判断这一胜利是指(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38. 日本侵华军队1943年的一份报告说: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人次)敌军中,古(估计)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上述战况可以说明(

A. 百团大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B. 抗战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 抗日根据地展开了对日寇的全面反攻        D.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39. 报刊头版是每期报纸最重要的内容,下表为1945年国内重要报刊头版标题。

报刊名称

类别

文章标题

《解放日报》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坚持和平、民主、团结,建设新中国》

《新民报》

重庆最大的民营报纸

《蒋主席广播向民主团结大道前进》

《中央日报》

国民党党报

《国父指引民主合作实现永久和平》

这表明抗战胜利后(

A. 国共两党建国方针基本一致            B. 共产党主张解放全中国

C. 和平建国是人民的普遍愿望            D. 国民党披上宪政外衣

40. 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 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 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1. 1951年,四川省泸县八区村民赠给全国政协西南土改工作团的锦旗上写道此时荷花遍地开,北京同志来土改,农民分了田和地,翻身不忘毛主席。土地改革有利于(

新生的人民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2. 19495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汉,三年后武汉国民经济发生的巨变如图所示。此外,武汉国营工业产值比重由7.5%升至25.9%。对这些数据解读准确的是(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单位:元

A.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工农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

B.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武汉工业总产值成倍增长

C.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使得城镇职工收入上升

D. 1952年,武汉国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43.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44. 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A. “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 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45.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关系;强调对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暴露的缺点和错误,要引以为戒。这说明(

A.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已初步建成

B. 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

C. 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46. 1964年至1980年,中国在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三线建设建起1100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线建设留下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分别是(

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并改善全国的工业布局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凝练、概括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

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7. 左图照片反映的是19711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升起。右图为2021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邮票。以下关于史料的类型和价值的说法,准确的是(


A. 老照片和纪念邮票均属于实物史料,但二者具有不同价值

B. 照片与纪念邮票进行互证,更能全面认识此重大历史事件

C. 老照片比纪念邮票更能体现出中国人对此外交成果的认识

D. 邮票比照片更准确反映出五星红旗首次在联合国升起的情景

48. 下表为学者对《人民日报》社论高频词的统计分析

时间段

1949年至1956

1957年至1965

1977年至1992

1993年至2012

高频词

人民、工作、和平

人民、生产、社会主义

人民、发展、改革

人民、发展、市场经济

这反映出党(

一直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随时代的变化调整工作重心

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52分。

49. 秦统一前后,修建了一系列大型工程。(13分)

关于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历史文献记载说法不一。参考古代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学者调查测定数据,可知秦始皇陵陵丘土方数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胡亥即位,九月,葬始皇郦山;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二世宣布郦山事大毕,可见秦始皇陵复土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236日。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水雨,除兴,排除土方工程遇雨被迫停工等情形,可以进一步推知施工日期。成书年代比较接近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载有土方工程应用算题,其中可以看到当时土功不同工种的劳动定额。综合以上材料可以推知秦始皇陵工程用工人数应如《史记》记录,大致在七十余万人左右。

——摘编自王子今《秦始皇陵考古与秦统一历史意义的新认识》

1)在推算秦始皇陵用工人数时,学者用到了哪些类型的史料?请举例说明。(4分)

2)阅读下图,结合所学,评述战国至统一后秦的大型工程建设。(9分)


50.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出自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被学者认定为宋元话本。话本梗概如下:

故事发生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杨思温因靖康年间,流寓在燕山(今北京),犹幸相逢姨夫张二官人在燕山开店,遂寓居焉。燕山百姓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乐喧天,只听胡笳聒耳。这里虽不及东京元宵的盛况,也是街上喧闹半是京华(东京)流寓人。东京人有元宵夜插戴花朵的习惯,而燕山的女真孩童、女子头顶耳畔戴着葱、蒜做装饰;东京流行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处处可见。杨思温在一位贵夫人的随从队伍中见到一女子,打扮好似东京人,疑其为义兄之妻郑意娘。他跟着对方来到燕山最大的酒楼秦楼。这里似东京白樊楼一般,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卓(同”桌”)凳。当夜卖酒,合堂热闹”。秦楼也有来自东京酒楼的跑堂(服务人员),杨思温从他们口中得知夫人常常夜间将带宅眷来此饮酒。杨思温就此打听到女子的居所,彼此相认。

1)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情节,指出它们所反映的宋元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谈谈对该特征的认识。(8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两个小说情节及对应的历史特征,对历史特征的概述和分析准确全面)

51. 北方边疆和中原内地(12分)

材料一
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


1:图中虚线为中原内地与北方边疆的地理人文分界。

2:箭头中标注的少数民族,不是泛指所有的少数民族,而是特指具体时期的具体民族,即某某王朝时期的某某民族

材料二
契丹、女真等民族建立的王朝,跟汉唐时期那些游牧民族建立的部落联盟制国家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一方面,他们并不是像之前倏忽兴废那样的一种体制,而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和中原王朝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他们不像十六国北朝、五代沙陀三王朝那样长期居处汉地,最终完全放弃草原故土,也有别于匈奴、突厥、漠北回鹘等草原游牧汗国。辽、金、蒙古把大片汉地纳入统辖之下,同时又始终将位于内陆亚洲的祖宗根本之地视为各自领土结构的重要部分以及族属、文化认同的珍贵资源。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就模式一和模式二,各举出历史上的两个实例说明。(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模式三。(8分)

52. 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15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已认识到了农村不发展,国家发展的问题就一个也解决不了的事实。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工业品就不可能有广大的市场。农民的愚昧、知识的低下,又使劳动力的素质无法适应新式工业的要求。在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农村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也就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其所需要的原料和商品粮食。苛重的地租、高利贷榨干了农民的血汗,又使农村不能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

——摘编自刘方健
史继刚《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各历史阶段的土地政策(主张)简表

国民革命时期

1924年,孙中山指出: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田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便没有地主来收租钱。他认为中国革命在这一点上应当效法俄国,不然革命就是不彻底的。

土地革命时期

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田中收获除给政府交土地税外,均归农民所有。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内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交息,以利于联合地主抗日。减租的办法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一律取消。

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不发达、农民贫困的原因和影响。(6分)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主张),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异同。(9分)

53. “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D

C

A

C

C

A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C

D

A

A

A

B

C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B

A

A

C

C

B

D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B

A

B

C

C

B

D

C

B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A

A

A

A

C

B

B

A

  

49. 1)传世文献史料:正史,如《史记》;科技著作,如《九章算术》。出土文献:如睡虎地秦简《徭律》。(4分。回答出两种类型的材料,且举例正确。)

2)秦国时,在蜀地修建了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在关中修建了郑国渠,促进关中农业发展。这些水利工程促进了秦国农业的进步,提升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3分。要求:史实+结论,逻辑清晰)

秦朝建立后,北击匈奴,修建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在全国修直道、驰道、五尺道,构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巩固了秦对全国的统治;开凿连接湘水和漓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加强了南方地区的管理和开发,有利于巩固统一。这些大型工程建设体现了中央集权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体现了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安定。4分。史实+结论,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同时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秦朝被农民起义灭亡。2分。史实+结论

50. 示例1

情节:燕山居民和东京一样重视元宵节;燕山酒楼在规模、经营方式上与东京相似;服饰、娱乐也受到了北宋习俗的影响;东京人移居燕山,与女真人杂居等。(2分)

历史特征: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加深。(1分)

认识: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没有中断,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稳定;各民族杂居,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相互影响;少数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3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2分)

示例2

情节:杨思温姨夫在燕山开店;秦楼规模大,营业时间长;城市娱乐生活丰富等。(2分)

历史特征:宋元时期城市兴盛。(1分)

认识: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海外贸易活跃,促进了城市的兴盛。(2分)城市的兴盛促进了市民阶级的发展,坊市制度瓦解,城市生活及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推动了宋词、元曲、话本等市民文化的发展。(3分)

51. 1)模式一:匈奴与秦、汉王朝并立;突厥与唐王朝并立;(2分)模式二:北魏政权;前秦政权;五代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和后汉政权。(任意两点得2分,其他实例符合要求亦可);

2)答案示例:

辽、金、元和清政权由少数民族建立,其统治区域兼有内地和边疆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展程度较高,与中原王朝差距不大。(2分)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逐渐扩展到中原内地,为巩固统治,这些政权吸收中原文化,学习中原政治制度;同时又保有其原有的生存和活动的北方草原地区,保留其本民族的文化制度因素,对于中原内地和边疆地区采取不同的制度和政策。(2分)辽推行南北面官制和四时捺钵制,金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保留猛安谋克制度。(1分)

这一模式推动了统治阶级处理不同民族事务的制度探索,促进了我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加速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3分)

52. 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剥削农民;官府征收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3分)

影响:不能为工业产品提供市场;不能为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不能为工业和城市提供足够的原料和粮食;不能为工业化积累资金。(3分)

2)答案示例: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暂时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减轻农民地租。(1分)解放战争时期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剥削制度,将土地分给农民。(1分)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均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1分)

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需要团结各阶层的力量进行抗战。该时期的土地政策团结了全民族的抗日力量,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3分)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广大农民踊跃参军支前,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分)

53. 4分)参考答案要点

加强国防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

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

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

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和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发表评论